中国的生物制药业已准备好进行变革,这将会改变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商业和运营模式。
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以健康的速度持续增长。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中等水平,总价值约为1300亿美元。
一些观察家说,数字技术的进步将对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而另一些观察家则认为,真正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麦肯锡的报告力求揭示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发展的拐点。
通过研究,麦肯锡提出了关于生物医药行业前景的五个关键见解。
见解1:通用的质量一致性评估和补偿改革对非专利原始产品施加了定价压力,但它们有可能释放更多的创新资金,并使中国转向发达市场。
据估计,十年前或十年前注册的成熟产品占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总收入的85%以上,并且销量继续增长。
我们估计,在收入最高的150种口服固体药物中,大约60%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国内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竞争,这将使跨国公司受到大约90亿美元的威胁。
当国内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政策首次发布时,制药业高管对其影响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如今,几乎所有与我们交谈的行业领导者都认为,该政策将触发成熟和非专利品牌进入发达市场的趋势-这比几年前的预期要早。
“我们正在认真考虑是否要降价来吸引消费者或者退出市场。”
“对于成熟的产品,我们显得更加悲观。因为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得已重新考虑投资和回报。”
“定价将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当参考定价模型进入中国时一些跨国公司将进行重组以提高盈利能力。”
—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是说。
实施一致性评价和新的招标规则将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影响糖心vlog官网。随着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认证,对跨国公司专利与非专利产品质量的争论将逐渐减弱。价格压力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城市和省份,从而导致专利授权非专利药的发明人以及仿制药的市场领导者之间的竞争加剧。
成熟投资组合的压力越来越大,跨国医药公司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投资回报率。除了改变业务模式以提高生产率和维持盈利能力外,他们还在寻找其他机会来推动销量增长。一些跨国医药公司不仅与本地公司合作,推出高效率和高成熟的产品,扩大商业范围及市场准入,寻求国家补偿和进行“第二次启动”战略,特别是在较低层级市场。
见解2:许多跨国公司正在将其投资组合重新应用于创新产品,但是产品的创新价值可能会因为限制的赔偿谈判而受到损害。
中国创新的外部环境从未像现在这样获得极大的支持。自从中国国家药监局改革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如图)。
同时,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医药市场的准入标准也有了显着的改善:自2017年以来,在两轮更新中,有181种药物被添加到了国家报销药物目录(NRDL)中;此外,在上次更新六年后的2018年,基本药物清单中增加了187种。加入清单的药物包括治疗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例如Herceptin和Januvia。
在这种日益有利的环境中,跨国公司将其在中国的业务重点从成熟产品转移到创新产品。但是,成功远未保证,期望可能超前于现实。尽管取得了新的进展,但进入条件仍然受到限制,这些公司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开发针对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创新产品。
在复杂且快速发展的创新环境中,一些公司正努力在更广泛的医疗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例如,阿斯利康(AstraZeneca)已建立了胸痛、代谢管理和肺部护理中心。通过与政府利益相关机构、学术机构、数字和技术公司、设备制造商、医院以及主要意见领袖的合力,阿斯利康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集成解决方案,并为医院和临床医生提供更明确的价值主张。
2018年,阿斯利康在中国实现了25%的增长,总销售额达到约38亿美元。
见解3:中国在跨国公司战略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了许多重大的举措。辉瑞计划在2019年重组为三个业务部门,并在中国建立成熟的药品领导小组,而赛诺菲则有望建立一个“中国和新兴市场”业务部门。从对全球制药收入的贡献中看来,中国市场对许多制药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对全球十大跨国公司而言,其贡献率约为4%至18%,平均为8% 。
“现在所有人都在看中国”
“中国是如此庞大和多样化”
—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是说。
未来,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创新医药产品发布的“第一波”国家,而各医药公司正朝着创新驱动的产品组合方向发展。
中国需要在跨国制药公司的全球发展框架和战略议程中得到提升。无论是将中国作为在早期产品开发的培养地,还是将中国患者纳入全球同步发展的关键路径,包括将中国纳入全球战略品牌团队,还是对中国的战略投资增加一倍,都需要大量投资,这些都是为了充分抓住中国13亿患者的“心”而做的工作。
中国市场变得日益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一些关键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正成为医疗保健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型试验场。当前的医疗体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效率低下,质量差距很大,这在现代医疗实践方面是滞后的,因此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在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已制定了转型路线图,特别是将物联网和数字技术确定为可持续模式的战略方法。
过去几年中,鉴于新产品和合作伙伴激增,可见私有数字企业已将其长期战略置于医疗保健的优先位置。同时,在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改革下,资本市场向香港生物技术初创企业逐步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开始显现。
见解4: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生物制药公司正在争夺人才。
随着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对公司管理新能力的要求(包括管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能力)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职能、技能和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都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挑战。在新产品发布、定价和报销、医疗事务和研发方面招募和留用具有高级技能的人员。同时,数字、药物经济学和私人健康保险等领域的高级技能人员将显得更加关键。
移动中的亚洲:塑造亚洲生物制药市场的五种趋势
跨国公司将需要重新考虑人才战略。包括制定清晰的人才发展结构和组织计划,创建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吸引雄心勃勃的候选人,推出全球轮岗计划,使候选人可以开拓国际视野,并提供侧重于整体技能的结构化培训。
为了填补人才缺口,行业领导者们正在寻找新的人才,包括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和海外归国人员,他们当中很多都有较多的经验和技能。
见解5:数字化尚未使制药业发生变革,但数字触点对于客户而言变得至关重要。
制药业的高管认为,中国具有领导该行业数字化的潜力。领先的私人数字公司已经将医疗保健列入其战略议程(如下图)。但是,生物制药行业尚未转型,在新的可行商业模式出现之前,将需要大量的试错。
“如果我们计算基于微信的互动,数字互动的份额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能超过所有触点的一半。”
“数字可以增强面对面的关系,但还没有取代它们。”
—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表示。
在未来三年中,数字触点在客户互动中所占的份额可能会翻一番或三倍,从目前的不到10%上升到20%或30%。未来几年,数字计划或将成为该行业基础架构的一部分。
像中国的许多行业一样,生物制药行业也处于十字路口。新的变化即将到来:商业和运营模式的转变,投资策略的重新评估,能力的逐步提升以及行业的大规模创新将使领先的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蓬勃发展。
在这个仍然是生物制药热点的国家-中国,今天朝着正确的方向大胆的前进着,中国乃至全球的亿万患者将从中受益。他的成功,一定会为力挺他的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
来源于: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pharmaceuticals-and-medical-products/our-insights/biopharma-in-china-insights-into-a-market-at-a-crossroads
糖心vlog入口 tangxin 糖心vlog在线观看